-
河北携手阿里巴巴推进电商扶贫 创新招商引资助力乡村振兴
河北通过招商引资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合作,依托电商平台推动全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公益心态+商业手法"的扶贫新模式。此次合作聚焦农村电商生态建设,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协同:政企联动构建电商扶贫新格局 河北作为农业大省,部分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农产品外销渠道不畅、产业链条薄弱成为制约脱贫的重要因素。阿里巴巴集团凭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技术积累与生态优势,与河北达成深度合作,将农村电商战略与河北农业现代化需求精准对接。双方以"招商引资"为纽带,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合作覆盖河北62个贫困县,重点围绕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电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协同推进格局。 二、精准施策:搭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为破解贫困地区电商发展瓶颈,合作双方重点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在县域层面,建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产品溯源、品牌策划、包装设计等一体化服务,帮助当地梳理特色农产品资源,如太行山红枣、燕山板栗、坝上蔬菜等,形成标准化供应链。在乡镇层面,设立电商服务站,配备专业设备与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网店开设、订单处理、物流对接等实操支持。在村级层面,培育电商服务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让偏远山村群众也能享受便捷的电商服务。 三、能力提升:培育本土电商人才队伍 电商扶贫的关键在于人才。合作双方联合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育计划",针对贫困县群众开设电商基础操作、直播带货、网店运营等系列培训课程。培训采取"理论+实操"模式,邀请电商领域专业讲师授课,结合河北特色产业案例进行现场教学。同时,建立"传帮带"机制,组织优秀电商从业者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帮助掌握网店运营技巧。通过系统性培训,一批本土电商带头人逐步成长,带动周边群众参与电商创业,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应。 四、渠道拓展: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 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问题,合作双方依托电商平台资源,为河北特色农产品搭建线上销售渠道。通过淘宝、天猫等平台开设"河北扶贫特产馆",集中展示销售贫困县农产品,并利用平台流量扶持政策提升产品曝光度。同时,结合电商大促活动,组织"河北特色农产品专场",通过直播带货、限时折扣等方式刺激消费。此外,推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与品牌附加值,帮助河北贫困地区农产品从"土特产"向"网货"转变,实现优质优价。 五、资源下沉: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 物流与网络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保障。合作中,阿里巴巴联合物流企业在河北贫困县推进"快递进村"工程,优化县域物流配送体系,缩短农产品运输时效。同时,推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协调通信企业加大贫困地区宽带网络覆盖力度,降低网络使用成本,让更多农户能够便捷接入互联网。针对部分山区物流成本高的问题,通过整合村级物流资源,建立共享配送中心,实现快递包裹集中收发,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电商运营效率。 六、模式创新:构建"电商+产业"融合生态 为实现扶贫长效化,合作双方推动电商与当地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在林果种植领域,引导农户通过电商平台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订单农业;在手工艺品领域,借助电商平台展示产品文化内涵,开发文创衍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乡村旅游领域,通过电商平台推广乡村旅游线路,带动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通过"电商+产业"模式,贫困地区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七、成效显现:电商扶贫助力群众增收 经过持续推进,河北贫困地区电商扶贫成效逐步显现。部分试点县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稳步增长,特色产品市场认可度提升,带动大量农户通过电商实现增收。同时,电商发展催生了网店运营、物流配送、直播带货等新职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一些曾经的贫困户通过电商创业成为"新农人",不仅实现自身脱贫,还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电商扶贫正成为河北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八、长效推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随着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河北与阿里巴巴的电商合作逐步向纵深发展。双方正探索建立"电商+乡村振兴"长效机制,重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将电商服务延伸至政务、医疗、教育等领域,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持续深化合作,河北正逐步构建起以电商为纽带,连接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新型城乡关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2025-08-12
-
河北张承保20县区获2.74亿饮水工程投资助力乡村振兴
河北省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20个县区将获得2.74亿元资金支持,预计惠及34.83万农村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16万人。这一举措不仅为当地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为全面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投资计划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此次资金分配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10个深度贫困县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被列为年度优先任务,要求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通过新建或改造供水设施、完善水质净化系统等措施,着力解决 historically 存在的供水不稳定、水质不达标等问题。 二、明确绩效目标确保工程实效 根据规划,项目总体目标包括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四大核心指标。2018年阶段性目标要求投资计划完成率超过80%,完工项目当年即可发挥效益。工程实施过程中将严格把控质量监督和进度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三、区域协同发展惠及民生 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基础设施薄弱。此次投资将统筹用于水源保护、管网延伸、智慧供水等工程,其中张家口市重点解决坝上地区季节性缺水问题,承德市强化山区分散式供水改造,保定市则推动平原区域规模化供水网络建设。 四、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项目设计注重可持续性,通过建立县级统管机构、推行有偿用水制度、培训村级管护人员等方式,形成建管并重的长效运行机制。部分县区还将结合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需求,配套建设灌溉供水系统,进一步放大工程综合效益。 五、技术标准与生态保护并重 所有工程均执行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同步配备水质检测设备和消毒设施。在生态敏感区域,采用防渗漏管道和节能水泵,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部分项目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测,为后期智慧水务建设奠定基础。 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河北省在解决区域性饮水安全问题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后续相关部门将持续跟踪项目进展,确保资金效益和工程质量双达标。
2025-08-12
-
河北正定等9县区入选创新型试点 科技赋能县域经济新突破
河北省近期公布第三批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试点名单,新增元氏县、正定县等9个地区,总数扩展至36个。此举旨在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联动,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试点布局聚焦特色产业转型 本次入选的唐山市路北区、滦州市等9个县区,均具备鲜明产业特征。正定县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传统商贸转型,黄骅市发挥港口优势发展临港智能装备制造,邯郸市肥乡区重点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将结合《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建设创新型县(市、区)工作指引》,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二、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河北省要求新增试点建立“政策-资金-人才”协同机制。滦州市已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巨鹿县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成安县实施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省级层面将通过动态考核机制,督导各地区落实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等任务指标。 三、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效应 清河县与邢台市域内高校共建轴承技术实验室,路北区联合京津科研机构开展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试点建设强调跨区域资源整合,目前首批27个试点已带动相关地区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15%,形成可复制的产城融合经验。 四、阶段性目标与长效发展并重 根据规划,2021年前将完成本批试点验收工作,重点评估创新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指标。肥乡区计划三年内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元氏县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河北省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性支撑。
2025-08-12
-
河北装备制造业领跑工业增长 石家庄高新区新动能加速集聚
今年以来,河北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1至2月全省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态势。石家庄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改善,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工业运行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 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但行业分化明显。装备制造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其中医疗设备、新能源车零部件等领域增速显著。医药工业受疫苗及制剂需求拉动实现超高速增长,食品工业在消费复苏背景下表现稳健。与此同时,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深度调整,粗钢产量缩减幅度达两位数,反映出去产能政策持续见效。 二、投资结构凸显制造业升级导向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年提升,第二产业投资成为主要拉动力。制造业投资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设备等领域增幅明显,工业技改投资同比激增显示传统企业转型意愿强烈。值得注意的是,环保产业等补短板领域投资增长近75%,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等示范基地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速落地。 三、消费市场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力 消费品零售总额延续回升态势,智能家居、健康食品等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廊坊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全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提升,创新主体培育成效逐步显现。 四、绿色转型取得阶段性进展 通过压减高耗能行业产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产品产量调控力度加大,唐山钢铁产业低碳改造项目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带动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发展,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构建。 当前河北省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下一阶段,需重点关注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储备以及消费市场潜力释放,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2025-08-12
-
河北自贸试验区四大片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助力招商引资
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雄安、正定、曹妃甸和大兴机场(廊坊)四大片区,以"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为抓手,通过精简审批事项、创新监管模式,显著提升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改革通过建立动态清单管理、分类审批制度及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企业"照后减证"和"准入即准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建立全覆盖清单动态管理机制 河北自贸试验区将中央层面523项及省内17项涉企经营许可全部纳入清单,明确事项名称、审批部门、改革方式等要素。清单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更新内容,确保清单外事项凭营业执照即可经营。此举有效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如在雄安片区,工程设计资质审批等事项已实现"一表申请、并联办理"。 二、实施四类审批分类改革模式 针对涉企许可事项,采取直接取消、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和优化服务四种改革路径。目前全省已取消审批1项,对2项高频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14项通过压缩时限、材料等方式优化服务。曹妃甸片区的港口经营许可采用告知承诺后,办理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压减至当场办结。 三、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体系 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平台,整合企业登记、许可、监管等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大兴机场(廊坊)片区已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检查频次降低30%的同时,问题发现率提升25%。正定片区建立风险预警指标,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实施精准监管。 四、强化改革系统集成与区域联动 四大片区结合功能定位差异化推进改革:雄安片区聚焦数字政务,实现60%事项智能审批;曹妃甸片区推行"海事政务闭环管理",船舶登记等事项办理效率提升40%。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推动三地监管互认、电子证照互通,累计互认资质证书超200类。 五、改革成效与后续深化方向 试点以来,河北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5%,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小时内。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在餐饮、零售等行业试点综合许可,同步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为招商引资打造更开放透明的制度环境。
2025-08-12
-
河北钢材出口量价齐增 曹妃甸港区成"一带一路"贸易枢纽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回暖与区域产业链升级的双重推动下,河北省钢铁行业迎来出口新突破。最新数据显示,前11个月该省钢材出口呈现量增价稳态势,其中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出口额激增1.9倍,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引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河北钢铁企业正通过优化贸易结构和拓展新兴市场,为全省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能。 一、出口规模突破历史峰值 河北省作为钢铁产业重镇,前11个月钢材出口总量达2187.9万吨,同比增幅接近四成,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量大幅攀升的同时,出口总值保持稳定增长,显示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从贸易方式看,传统一般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96%,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表现尤为亮眼,曹妃甸港区等平台贡献了14.6亿元出口额,同比增速达190%,反映贸易便利化改革成效显著。 二、民营经济扛起半壁江山 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民营企业以325.4亿元出口额贡献57.9%的份额,增速高于整体水平3.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呈现小幅调整,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降幅较为明显。这种结构变化表明,河北钢铁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展现出更强适应性。 三、东盟市场占比突破三成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持续释放,东盟以184.5亿元出口额、8.9%的增速成为河北钢材第一大出口市场,占总量比重达32.8%。特别是越南、泰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需求旺盛,带动高端板材、镀层钢材等产品出口增长。与此同时,对中东欧国家的特种钢材出口也实现两位数增长,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初显。 四、"一带一路"沿线增长强劲 452.3亿元的出口规模占总量八成以上,20.3%的增速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细分数据显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2国贡献313.9亿元,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47国实现138.4亿元出口,其中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需求增长尤为突出。这种贸易格局的变化,与河北省在沿线国家布局的海外仓、分销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协同效应。 五、产业升级助推价值提升 在出口量激增39%的背景下,出口总值保持正增长,反映出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据了解,河北省重点钢铁企业已建成25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热轧薄板、电工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38%。唐山港、黄骅港等枢纽口岸建设的数字化报关系统,将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内,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河北省正加快推进钢铁产业绿色转型,通过产能置换升级改造的47个重点项目已全部达产。随着RCEP深入实施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河北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点。
2025-08-12
-
河北建工集团三项目荣膺鲁班奖 沧州大同天津彰显建筑实力
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河北建工集团凭借卓越的工程品质与技术创新,以沧州市招商大厦、大同煤矿水泥生产线及天津张贵庄污水处理项目三项工程荣获201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企业在招商引资配套建设、工业升级与环保领域的综合实力,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树立了标杆性案例。 一、沧州市招商大厦打造城市服务新地标 作为沧州市民服务中心的核心载体,招商大厦项目集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公共配套于一体。工程采用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结合的设计,通过BIM技术实现复杂节点精准施工,其节能系统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项目投用后显著提升了当地政务效率,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示范工程。 二、大同煤矿水泥生产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山西大同煤矿集团4500吨/日水泥生产线是华北地区首条采用六级预热器技术的干法生产线。河北建工集团省四建公司攻克高寒地区混凝土浇筑难题,关键设备安装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粉尘排放浓度优于国家标准30%。该项目的投产使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提升至85%,助力能源企业绿色转型。 三、天津张贵庄污水处理树立环保工程典范 由河北建工集团省安装公司承建的天津张贵庄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AAO+深度处理工艺,日处理规模达45万吨。工程创新应用地下箱体式结构节约用地45%,智能加药系统使出水水质稳定达地表Ⅳ类标准。作为国家海河流域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其再生水回用率突破70%,有效缓解京津冀水资源压力。 此次获奖的三项工程分别代表现代公共服务、工业转型与生态基建领域,河北建工集团通过标准化施工、数字化管理及绿色建造技术的综合应用,连续六年保持鲁班奖获奖率增长。相关项目的技术成果已被纳入行业标准,为全国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2025-08-12
-
河北聚焦七大新兴产业集群 打造光电子与卫星导航示范基地
河北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招商引资作为培育新动能的核心抓手,重点布局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产业,同步推进14个高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以创新驱动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战略性产业集群引领产业升级 河北省明确将先进装备制造、“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产业、生命健康等七大领域作为新兴经济增长极。其中,先进装备制造聚焦高铁、智能装备等高端领域;“大智移云”产业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生命健康板块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配套建设的光电子、卫星导航等14个示范基地,预计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13%的年度增长目标。 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 围绕北京新机场航空物流区等枢纽项目,河北省加速构建“物流+商贸”一体化体系。旅游业实施品牌战略,以“京畿福地·乐享河北”为核心IP,通过秦皇岛旅发大会等载体推动文旅融合,计划实现年接待游客超5.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800亿元。 三、创新生态与区域联动 通过专项政策引导资金、技术向新兴产业集聚,河北省强化与京津的产学研协作,推动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将依托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形成绿色能源全产业链。 四、基础设施与要素保障 省内规划建设跨区域产业走廊,优化电力、交通等配套网络,为特种机器人、新材料等项目提供支撑。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覆盖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河北省通过系统性产业布局,旨在形成“科技引领—集群突破—服务协同”的发展格局,为华北地区经济转型提供示范效应。
2025-08-12
-
海亮集团永清有机食品加工基地奠基 廊坊现代农业再添标杆
廊坊市永清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海亮集团永清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将推动区域农业转型升级,打造从生产到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为京津冀绿色食品供应提供重要支撑。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作为廊坊市重点引进的现代农业项目,海亮永清基地聚焦有机农产品深加工领域,规划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冷链物流中心及研发检测设施。项目采用国际先进加工技术,主打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无菌化处理和精细化分装,产品主要供应京津冀高端市场。 二、产业带动效应分析 基地建成后将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带动永清县及周边区域有机种植业发展。项目方承诺优先采购本地原料,预计可联动上游种植面积超万亩。同时,项目配套建设的培训中心将为农户提供有机种植技术指导,推动区域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可持续发展特色 在设计方案中,项目突出环保理念,配置光伏发电系统和废水循环处理装置。加工环节采用低温脱水等节能工艺,确保能源消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廊坊市相关部门表示,该项目的环保指标完全符合国家级生态园区标准。 四、区域经济协同价值 该基地的落地填补了廊坊市高端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空白,与永清县现有农业观光产业形成互补。专家指出,项目投产后将优化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供应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目前,项目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相关配套道路和管网设施同步施工中。廊坊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确保项目按期投产达效。
2025-08-12
-
邯郸国际陆港物流园跻身省级物流聚集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邯郸国际陆港物流园区凭借完善的商贸物流设施和突出的产业集聚能力,成功获评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该园区通过吸引多家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了以钢铁物流、多式联运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园区建设规模与产业布局 邯郸国际陆港物流园区已建成商贸设施面积近80万平方米,物流仓储设施超25万平方米,涵盖大宗商品交易、供应链服务等功能板块。园区重点引入钢铁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项目,目前已有14家投资规模超亿元的企业进驻,包括华北地区规模领先的钢铁物流交易平台。 二、基础设施与固定资产投资 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建成铁路专用线、智能化仓储中心等关键设施,实现公铁联运无缝衔接。其核心项目邯郸国际陆港集团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了连接京津冀与中原经济区的物流枢纽节点。 三、政策赋能与区域协同效应 此次获评省级聚集区,标志着园区在标准化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获得认可。邯郸市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与周边城市群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深度协作。 四、未来发展规划 下一步,园区计划拓展冷链物流、保税物流等新业态,并探索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提升集疏运能力和服务能级,力争成为辐射华北地区的重要物流组织中心。
2025-08-1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