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水政银企保融资助小微农业展生机
衡水市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推出“政银企户保”融资政策,旨在缓解小微企业和农业企业融资瓶颈,利用财政杠杆撬动金融市场活力。该模式整合政府奖补、银行信贷及保险保障,有效提升贷款可获性,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融资模式背景与核心框架。衡水市面对小微和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的贷款门槛高、抵押难问题,设计了一套协作机制。具体框架包括:政府财政投入资金作为奖补;商业银行提供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保险公司参与承保贷款风险,确保金融安全。这一模式强化了风险分担,激发了金融机构参与热情,为实体企业注入稳定融资渠道。 二、首批资金拨付及初步成效。近期,该市成功发放“政银企户保”奖补款项,财政支出发挥乘数作用。首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企业和分担风险,直接惠及五家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类项目。这些受益单位涵盖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电商领域,获得资金后加速产能扩张,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三、金融机构签约与合作扩展。通过公开招标,衡水市选定多家银行及保险公司组成战略联盟,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银行机构覆盖城乡服务网络,保险公司提供专业风险保障。多方协作机制增强了市场信心,确保融资流程高效透明。 四、财政支持体系与激励机制。为持续放大政策效应,衡水市设立专项资金池,财政部门根据贷款额度提供精准支持。此外,制定补贴激励机制,引导银行优先发放涉农和小微贷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下沉。 五、市场响应与实际操作进展。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明显提升放贷积极性。贷款申请审核周期显著缩短,企业反馈融资时效大幅改善,助力经营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多家受益企业表示,融资便利直接促成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 六、未来规划与区域辐射效应。衡水市计划进一步扩展资金规模,同时深化模式应用。预期该政策将覆盖更多县域企业,形成可复制的融资范本,为乡村振兴和中小微经济注入新动能。持续监测政策效果,确保资源高效配置并驱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2025-09-01
-
河北冰雪产业蓝图推进区域经济转型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冰雪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招商引资以培育经济新引擎,促进冰雪产业链拓展升级。该规划着眼于打造产业强省,通过引资推动设施建设和赛事培育,助力区域发展迈上新台阶,相关举措正逐步落实。 一、河北省冰雪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于经济转型需求,强调以冬奥遗产为依托强化区域协同。规划提出,2022年冰雪设施建设显著提速,多地滑雪场和冰场投入使用,以张家口市为核心的重点区域加速开发冰雪旅游资源,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全省同步推进配套设施优化,确保冰雪休闲活动安全高效,增强民众参与度。 二、招商引资成为规划实施关键抓手,河北省多措并举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冰雪项目。2023年起,各市政府强化政策倾斜,推动金融机构支持产业链融资,尤其在冰雪装备制造和旅游服务领域,新签多个合作框架。区域园区如张家口经开区加速建设冰雪基地,吸引技术研发企业入驻,有效带动就业和创新增长。 三、国际赛事培育提升河北冰雪产业品牌影响力,规划明确推动高端赛事落地。2024年将引入多项国际性活动,包括在张家口和石家庄市主办的世界级滑雪锦标赛,通过赛事联动文化消费,辐射周边旅游经济。地方部门优化服务体系,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强化河北作为冰雪运动中心的全球形象。 四、龙头企业培育战略聚焦产业链整合,河北省着力扶持大型企业带动集群发展。2025年前推进十家领军企业建设,涵盖冰雪装备制造、休闲服务和科技创新领域。区域合作加速升级,推动供应链本土化,并通过产学研融合提升产品竞争力,目标显著降低对外依存度,巩固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五、总体目标实现冰雪产业总规模跨越式增长,2025年河北省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规划促进冰雪运动普及和消费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强化河北在全球冰雪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未来路径突出科技创新和环境友好,确保产业红利惠及民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5-09-01
-
河北邢台山村年关集市促消费惠民生
临近春节,河北邢台县山区迎来传统集市消费旺季,多个乡镇自发形成的年关集市成为当地特色商贸载体。这类集市不仅为偏远山村群众提供便捷购物渠道,更通过集聚效应带动区域商业活力,成为山区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一、传统集市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邢台县山区依托农历逢 三、 六、九的周期性集市,形成覆盖城计头乡等地的临时商业网络。赵峪、梨水等村落集市汇聚服装、农具、食品等百余种商品,日均吸引数百名周边村民。这种延续多年的民间贸易形式,既降低商户经营成本,又满足山区群众年货采购需求。 二、特色经营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流动商户采用"轻资产"运营策略,通过巡回摆摊扩大销售半径。部分经营者单集营业额可达数万元,这种低门槛创业模式吸引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参与。集市商品价格普遍低于城镇商超,其中手工制品和土特产占比超三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集市效能 近年来邢台县推进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使物流效率显著提升。集市所在村落均配备临时仓储点,部分区域试点电子支付服务。这些改进措施使传统集市与现代商业要素初步融合,交易规模较往年增长明显。 四、文化商贸融合打造区域品牌 年关集市兼具民俗展示功能,剪纸、布艺等非遗产品设专区展销。当地通过统一规划摊位区域,将商贸活动与民俗表演有机结合,形成"逛大集、赏民俗"的特色体验。这种模式已带动周边5个乡镇发展类似集市经济。 五、监管服务保障市场有序运行 市场监管部门在主要集市设立临时服务站,重点监管食品与日用品质量。同时协调解决摊位纠纷,维护交易秩序。这种柔性管理方式既保留集市自发特性,又有效防控消费风险。 当前邢台县正研究制定《乡村集市发展指引》,计划将传统集市纳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规划。这种根植于民间的贸易形态,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其经验已在周边县域推广复制。
2025-09-01
-
河北正定片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正定片区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该片区正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制度创新赋能开放新格局 正定片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推行“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2023年实施的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将进出口单证审核时间压缩,通关效率显著提升。片区还创新推出“一业一证”集成化服务模式,实现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 二、产业集聚构建发展新优势 依托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功能平台,片区重点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吸引多家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临空经济区引进航空物流、飞机维修等配套项目,与正定国际机场形成联动效应。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已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规模突破百亿。 三、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新活力 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片区为企业提供专利审查绿色通道。2023年推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免。国际人才服务中心为外籍专业人员提供工作许可、居留签证等一站式服务,累计引进海外专家团队。 四、区域协同拓展开放新空间 正定片区与雄安新区建立产业对接机制,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开行中欧班列石家庄专列,打通至欧洲的陆路运输通道。片区还参与组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动三地海关监管互认、检验检疫标准互通。 五、绿色智慧引领未来新方向 片区建设数字化贸易服务平台,实现全流程电子化通关。新建的智慧物流园区采用物联网技术,货物周转效率提升。在碳达峰目标下,重点企业全部接入环保监测系统,单位GDP能耗较基准年下降。 当前,正定片区正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持续优化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通过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加速形成面向全球的要素资源配置能力,为河北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提供示范样本。
2025-09-01
-
河北13县区获新农村建设先进称号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对石家庄市鹿泉区等13个县(市、区)授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以表彰其在城乡统筹、产业升级和农村面貌提升中的示范作用。 一、政策引领与全域推进 河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将“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通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同步优化。石家庄市栾城区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威县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就业,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二、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 受表彰地区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昌黎县发展葡萄酒产业链带动3万农户增收,固安县依托区位优势培育休闲农业,涞水县通过电商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各地以产业融合破解增收难题,2023年相关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生态治理与乡村焕新 曲周县通过垃圾处理数字化平台实现环境长效管护,黄骅市推进盐碱地改良发展耐旱作物,肃宁县完成200个村道路硬化亮化工程。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厕所改造和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四、深化改革与长效发展 饶阳县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张北县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激活闲置资源,滦县推行“村企共建”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这些创新举措为全省提供了农村改革样本。 五、未来规划与全省联动 河北计划将先进县区经验纳入乡村振兴培训教材,2024年将扩大省级示范点覆盖面,重点支持环京津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省委强调,各地需保持政策连续性,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025-09-01
-
邯郸金融扶贫创新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邯郸市通过招商引资与金融资源整合,推动中小银行深度参与脱贫攻坚,以县域网点扩容、产品创新和产业帮扶为抓手,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2017年,当地监管部门指导金融机构设立12家县域支行,开发创业担保贷等特色产品,并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的扶贫新模式。 一、完善县域金融基础设施 为破解贫困地区服务空白难题,邯郸市推动中小银行向县域下沉,2017年新增12家支行覆盖偏远地区。此举不仅填补了金融服务盲区,还通过移动服务终端、助农取款点等配套措施,使基础金融可得性提升。 二、创新信贷产品精准施策 河北银行邯郸分行联合就业部门推出创业担保贷,以政府信用为依托,为返乡农民工、贫困群体提供启动资金。该产品通过简化流程、贴息支持,累计发放321万元,带动近百人实现自主创业。同期,多家银行推出“光伏贷”“大棚贷”等绿色金融产品,适配特色农业需求。 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 光大银行邯郸分行筛选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1.53亿元信贷支持,重点培育禽类养殖、有机蔬菜等产业链。例如对某粮食加工企业的贷款,促成其建成万吨级仓储中心,辐射周边2000余农户增收。这种“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推动魏县、肥乡区等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四、驻村帮扶激活内生动力 邯郸银行派驻申营村工作组探索“金融+产业”融合路径,协助成立蔬菜合作社,建设50亩设施农业园区,配套乡村旅游设施。项目运营后,村集体年增收超30万元,提前完成脱贫目标。类似案例在曲周县、临漳县等多地复制,形成可持续脱贫机制。 通过系统性金融布局,邯郸市构建起“网点覆盖—产品创新—产业培育—驻村帮扶”的全链条扶贫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2025-09-01
-
唐山三大重点片区擘画城市经济新版图
为加速城市能级跃升,唐山以站西、空港城、城南经济开发区三大片区为核心载体,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精准招商引资,构建产城融合新格局。2024年唐山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明确,将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腾退空间,重点培育商务服务、航空物流、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打造对接京津的战略支点。 一、站西片区激活城市西翼发展动能 作为唐山主城区的西向延伸带,站西片区依托火车站枢纽与钢铁产能退出地块,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该区域已启动路网升级与地下管廊工程,年内将完成2个城中村改造,同步推进8条主干道建设。国丰北区腾挪的1500亩土地将重点引入企业区域总部与科技研发平台,首批规划的3栋商务楼宇预计2024年底前动工,金融服务与商业综合体项目已进入土地出让阶段。 二、空港城片区构建临空经济生态圈 凭借唐山机场半小时抵京的交通优势,空港城片区重点布局航空配套、智能装备、冷链物流三大产业链。2024年将开工建设机场西延线快速路,同步推进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项目。首批落户的航空零部件制造基地已完成土地平整,北京疏解的高端装备项目预计三季度开工。片区规划突出"产城共生"理念,配套建设人才公寓与双语学校,打造京津冀微中心示范样板。 三、城南经济开发区培育先进制造集群 位于丰南区的城南片区聚焦新材料与高端装备领域,起步区"七通一平"工程进度已达70%。2024年计划落地新能源电池隔膜等3个产业链关键项目,配套建设110千伏变电站与热力管网。开发区创新"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已有12家企业完成投资意向签约,首批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超300万元/亩。 唐山通过三大片区的差异化定位,形成"西商务、北航空、南智造"的协同发展格局。2024年全市安排重点基础设施项目47个,计划完成投资超200亿元,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硬件支撑。目前各片区已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土地、规划等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显著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
2025-09-01
-
京东携手涞水县共建农村电商示范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涞水县通过招商引资与电商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区域内首个县域级农村电商综合改革试点。此次合作以精准扶贫为核心,整合供应链与数字技术资源,旨在构建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打造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模式。 一、战略合作背景与创新意义 作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落地实践,此次合作开创了电商平台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合作方将依托智能物流体系与云计算能力,在涞水县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商服务网络,重点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仓储保鲜、品牌培育等痛点。 二、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路径 涞水县将建立包含人才培训、金融支持、质量追溯在内的六大支撑体系。通过设立村级电商服务站,计划年内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同时配套建设县级物流分拣中心,缩短农村末端配送时效。在特色产业方面,重点推动麻核桃、伏花椒等地理标志产品对接全国市场。 三、精准扶贫机制创新 项目设计"电商+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合作方将提供流量扶持与运营指导,帮助农户直接对接消费市场。历史数据显示,类似合作模式已推动其他地区农户年均增收超三成。 四、区域协同发展展望 该合作被纳入京保石轴线产业协同重点项目库,未来将联动周边县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分析指出,这种以电商基础设施为抓手的合作,能够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为京津冀城乡融合提供新动能。 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首批20个村级服务站完成选址,配套的冷链仓储设施将于季度末动工。此举标志着县域电商发展从单一商品交易向产业生态构建的转型升级。
2025-09-01
-
石家庄文旅产业引资千亿赋能全域升级
第四届石家庄旅游交易会重点项目签约会成功吸引1468亿元投资,涵盖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现代农业等12大领域,45个项目的落地将推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此次招商引资成果凸显石家庄市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加速产业转型的战略布局。 一、休闲度假类项目打造京津冀短途旅游新地标 鹿泉区铜冶镇引入10.6亿元房车露营地项目,结合太行山生态资源构建户外休闲综合体;正定县西里寨沙洲湾生态乐园以2.8亿元投资建设风情小镇,融合湿地景观与民俗体验。此类项目将填补京津冀地区高品质短途游市场空白,助推"微度假"业态发展。 二、文化IP赋能城市更新 正定新区引进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中心项目,15亿元投资将建设国家级艺术创作基地;鹿泉区龙泉古镇项目以27.46亿元还原明清建筑风貌,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通过嫁接高端文化资源,石家庄正重塑"古城新韵"的城市形象。 三、特色小镇构建产城融合示范区 华谊兄弟联合房企投资34亿元建设电影主题小镇,涵盖影视拍摄、文创孵化等功能;晋州市150亿元温泉养生小镇整合地热资源与现代农业,形成"文旅+康养"产业链。这类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四、现代农业项目激活乡村经济 井陉矿区12亿元田园综合体项目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栾城区15亿元国家农业公园将建设科技示范园区。项目通过"旅游+农业"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五、康养社区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正定新区50亿元文化村项目规划建设医养结合社区,配套文创商业街区。此类投资响应老龄化社会需求,补足城市公共服务短板。 此次签约项目呈现三大特征:投资主体多元化,涵盖央企、民企及混合所有制企业;业态组合创新,超过80%项目采用"1+N"产业融合模式;区域分布均衡,13个县区均有重点项目布局。石家庄市通过建立项目落地跟踪机制,确保资金到位与建设进度同步推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9-01
-
石家庄以创城为抓手推动城市品质升级
在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与城市更新双轮驱动的背景下,石家庄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契机。近期召开的专题会议明确,将通过强化责任落实、聚焦短板整改、构建协同机制等措施,全面打响创建攻坚战,助力省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压实创建责任 石家庄市成立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9个专项工作部,建立“问题交办—整改反馈—验收销号”闭环管理体系。针对省文明办暗访反馈的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突出问题,实施“一把手”负责制,要求各责任单位签订任务承诺书,确保整改措施与创建标准精准对标。 二、实施五大专项行动攻坚短板 市容环境整治方面,重点清理背街小巷积存垃圾,修复破损路面及照明设施;文明交通提升行动中,加大非机动车闯红灯、机动车违停等乱象执法力度;社区环境优化聚焦老旧小区飞线充电、杂物堆放等顽疾;市场监管领域开展餐饮单位卫生达标检查;宣传引导则通过公益广告全覆盖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三、构建数字化督导问责机制 依托智慧城管平台建立创城问题数据库,对重复反弹问题挂牌督办。组建联合督查组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对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易疏漏区域开展滚动巡查,整改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四、凝聚社会力量形成长效合力 发动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文明细胞”创建,推行“路长制”“巷长制”等群众监督模式。同步整合12345热线与文明随手拍平台数据,实现问题线索24小时受理,目前累计推动解决公共设施维护等民生诉求超万件。 此次创建行动突出“为民惠民”导向,石家庄市计划通过三个月的集中攻坚,系统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招商引资营造更优质的软硬件环境,力争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交出满意答卷。
2025-09-0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